我有个朋友,他会很快进入一段关系。无论恋情还是友情,一开始会十分珍惜、加倍付出,各种体贴温暖,对方也备受感动,情感迅速升温白热化。但好景不长,过度体贴和照顾渐渐让别人有了压力,他对此相当敏感,哪怕对方一点点不耐烦都会在内心掀起轩然大波,继而自怨自艾、指责对方,关系走向了边缘。更严重的在于他分手的决绝,一点也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从此再也不复相见,好像之前在一起的时光是完全浪费,再也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尽管他谈过多次恋爱,最终结局都是如此。事实上,那些恋情和他没关系,他始终在与自己谈恋爱。 也许许多人没有我朋友极端,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模式僵硬而单一,没给关系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是非常典型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分裂。它是很原始的防御,表达只有两端:理想化和贬低。在一起的时候必须融合,理想化破灭就开始贬低、割裂,把经历也一起消灭。他们不相信关系还可有其他存在形式,越是亲密越是如此,根本不考虑“分手了还能做朋友”这个主题。 在“分手还能做朋友吗?”这个永恒的辩论主题中,多数人会选择做不了朋友,是因为我们对爱的独占。其实,成熟人格允许感情可以变化,并接纳这种变化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出来。关系,向来是有多种形态的。 成熟人格允许感情变化。从内心真的接受了另一个人的善与恶、优点与缺点,更加客观对待他人和自己。 关系是有多种形态的。关系有多种形态,甚至相反形式都可以并存。这超越了自私的亲密,是更高级别的爱。一般人都以为,爱的浓度要高于喜欢的浓度。但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爱”一个人往往存在占有、索取、融合、控制的欲望,这是二元关系还没有分化好的结果。而“喜欢”则是站到人性角度互动,允许彼此在独立中依赖、在依赖中独立,更愿意让对方在关系中“独处”。这才是进入了更广阔的三元关系。 允许从朋友到爱人,也允许从爱人再到朋友,并能保持一份感恩,这是需要很高人格成熟度的,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清晰的边界感。这是基础,搞明白一段关系中自己和对方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双方都是舒适的。 第二、较高的心智化水平。既能心智化别人,又能够心智化自己。人的本性在最深层也是相似的情感 康纳也曾告诫我们恋爱中不必急于将自己的全部展现给对方,也不要强求对方做这个事情。因为相爱和了解是相辅相成的,爱得深,对方也更乐意让你了解。 第三,整合一对基本冲突:独立与依赖。在独立中依赖,也能在依赖中独立,而不是分裂的,要么独立要么依赖。说到底,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整合独立与依赖的过程,让它们和平共处。人在不同阶段要完成不同情绪成熟度,之后才可以走向下一个阶段。 愿我们能探索关系的本质,换一种相处方式,而不是故步自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