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可以想象到,他打出“然后”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的好几句觉得能对自己有用的“鸡汤”,但是自己又觉得没劲儿,只好沉默。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其实这样很可笑:难道你指望别人真的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真的能炖出你想喝的那口鸡汤?
前几天,我给粉丝群里的一位学员做免费的咨询,他的情况是:女生让他请客吃饭,还让他发红包,甚至有一次他俩一起出门的时候,女生的舍友打电话来让女生买吃的,女生让他去买,他拒绝了。
后来女生的舍友给他的评价是:比较单纯。
他觉得女生这是在让他投资,他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于是他跟我倾诉:“唉,我觉得好失望啊,女人怎么这样啊!”
我问他请女生吃了几次饭,发红包发了多少呢?
他回答我说:吃了一次,发了一个一块钱的红包。
我给他解释,这并不是投资,这是正常的互动而已。
他又反复跟我唠叨了几遍后,我说:“虽然社会一直在宣扬男女平等,鼓励女性变成现实型,但是我们所受的教育出了学校和教育之外,还有家庭这样的大因素。谈恋爱是必须要投资的,尤其是恋爱初期,如果连在路边吃个几十块钱的饭你都不愿意买单的话,女生对你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室友对你的评价说得好听点儿是单纯,说得难听了就是你笨你傻......”
我给他回复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文字之后,他在电脑那边给我回复了一句:“我就说说还不行嘛?”
我一时无语。
过了一阵,他又对我说:“有时候觉得你们这几位导师吧,说话特别干脆利落,每一次分析都是直接切中死穴,虽然说得很对,但总觉得特别受打击。”
我愣住了:原来刚才他把我说的那一段解析,活活听成了指责:你太天真,你还需要提高,需要去努力了解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两性关系......
而且还发现原来他对自己对爱情的认知没有我那么清楚是如此沮丧以至于有一些生气。
于是我转变了言语和表达方式,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试图跟他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
我说:“我是因为觉得你在向我咨询情感问题,你因为分不清楚投资与互动,造成了心仪的女生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我帮助你分析了出现这样的局面的原因,但是你实际上只是想跟我倾诉而已,所以你对我理性的分析感到不爽。是这样吗?”
他表示同意。
我接着说:“可能每个人的点不一样吧,像我前面说的那一段话,如果换作是我向你咨询,你这样回答我的话,我倒不会生气,我反而会觉得,哦,原来导师是在给我作分析,避免我下次再陷入同样的困境,但你可能就受不了。”
他再次表示同意。
我继续说:“如果我换一种回答方式,我回复给你的内容是:女生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很不对的,两个人出去怎么能只让你请客吃饭呢?她应该给你发红包,有来有往,投资平等。她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太缺德了,你以后一定不要惯着她了,不要搭理她了。你大概会觉得导师真敷衍,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是么?”
他依然表示同意。
我继续问:“那你觉得我该如何说,你比较可以接受呢?”
我这一问,他倒语塞了:“就是……就是认同我感受!然后……”
等了半天也没等到他的然后。但我清楚,所谓的然后,指的就是说出具体的方案和实施步骤。
我大概可以想象到,他打出“然后”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的好几句觉得能对自己有用的“鸡汤”,但是自己又觉得没劲儿,只好沉默。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其实这样很可笑:难道你指望别人真的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真的能炖出你想喝的那口鸡汤?
这其实是很难的。
因为你需要的不是普通的一般性的“鸡汤”,比如情感恋爱方面,那些所谓情感专家,和市面上流传的各种陈词滥调对你而言,一点作用都没有。你需要的是最能掐到你穴位的“独特配方”的“鸡汤”——你需要的是既能抚慰心灵,又能切中实际的一针见血的“鸡汤”。
显然,那些“鸡汤”要怎么炖?用什么火候?多少咸淡?其实只有你自己才会知道。
最常见的情景有:
比如因为一些事情受到了打击,于是跟另一半倾诉:唉,我觉得真是糟糕透了,怎么可以这样啊。
反复的叨唠几遍之后,对方可能会回复:你要提高抗打击能力嘛!
你一听就不爽了:我就说一说还不行嘛,我就抱怨抱怨还不行嘛!
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你会发现,接这样的倾诉和抱怨觉得很难,不回答吧,对方觉得你不在乎Ta,回答吧,Ta又有意见。有时候特别无奈,根本不知道要如何接话。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倾诉的时候,都会想要有这样的模式:别人要去认同自己的感受,再配上几句很对我们胃口的“鸡汤”,我们都觉得这样的交流互动就完美了!
但是……等等,这好像是对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要求嘛?并且这位专业心理咨询师还得是人本主义流派的。
这样一想,真是挺难为你们家那位或者你身边的亲朋好友的的,人家可并没有像我们这些导师一样学过心理学,即使学过,多少心理咨询师不是个三五年的实践也达不到这个水准啊!
所以,其实这还不止是对咨询师的要求,简直就是婴儿对母亲的要求,因为在初生婴儿的世界里,只有母亲才是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哭几声,有奶喝,哼几下,有怀抱,永远可以满足自己身体心理的各种需求。
当然,这种日子其实不能维持多久,随着需求的增多,婴儿就会发现母亲其实是没办法完全满足自己的,但是正因为如此,这种完全满足的残念就会在恋爱关系中“死灰复燃”:我们总是会期待对方能像理想中的妈妈一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需要,并逐一满足我们。
然而这说到底不过是幻想而已,不但对方根本不是你妈,你自己也不是那个小婴儿,你现在的需求比几口奶,一个拥抱,多得多,复杂得多,根本没有哪一个人能够了如指掌,完全hold住,特别在你自己都没有清晰表达出来的情况下。有时候我们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希望对方能给出让我们满意的,就像对方问你要怎么回答你之前,其实你自己也没有仔细想过在抱怨背后,你到底是在需求什么。
多少“觉得自己不被另一半理解”的事件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发生着,外向型的人或许还会通过争吵来沟通交流,而内向的人也许只会生闷气,冷战,让对方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那种“我不说你也明白我的心意”的心有灵犀固然浪漫得不可方物,但其实在现实中发生的几率少之又少,情侣,夫妻之间,偶尔有这样的美好出现,那自是妙不可言,但如果你当真以为这应该是生活的常态,那我只能很遗憾的对你说一句,该醒醒了。
感慨对方不知道自己的心意,为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感到非常的苦恼,其实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基本都可以总结为:
第一,自我需求与接触链的认知不一致。
从心理层面上来说,每个人的状态有两种:对外呈现,和真实自我。一个人对自我认识往往与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有偏差。比如一些长得还不错的女生都喜欢自拍,觉得自己长相中等偏上,纯真善良有内涵,对伴侣要求不高。
比如一些天天在家里看动作片玩游戏的宅男都觉得自己内心淳朴忠诚专一能够看透人性,幽默又风趣等等。
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所谓极品,基本上都是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评价严重反差。就像一个产品,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特质都搞不清楚,你让目标客户怎么选择你?
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与渴望,还找什么了解你内心需求的合适对象?
第二,说过的话,许出的承诺,行动率和实现率都不够高。
当你能客观认识自己,比如意识到自己胖,丑,蠢,穷,傻等等。那么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点很重要。
一个人对自己说出的话都不能负责,怎么对另一个人负责?
大话谁都会说,可真能下决心去做到的,却是少数。喊着减肥的却依然天天吃夜宵,说着梦想奋斗的打开电脑依然是游戏和刷微博。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喊着要辞职跳槽的一次次拖延恐惧。想学点语言或技能却始终坚持不下去。
如果对当下迷茫,就少说多想。如果有了方向,那就默默耕耘。
收不住心,管不牢嘴,迈不开腿,动不了脑子。那也别奢望太多了,找个看你顺眼的肯在一起的已经很幸运了,就别扯那么高大上的爱情观了。
第三,现在的工作和努力,仅仅是为了生存。
如果当下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仅仅是为了生存。那我奉劝你还是不要谈恋爱了,最基本的东西你都没搞清楚。合适的人也好,真挚的感情也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需求。
没有物质保障的爱情,不用风去吹,自己就会被琐碎打败。
人可以为自己心爱的人吃苦受累,但也都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如果意识还停留满足生存,而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或实现自己的潜在价值与能力,那也无非是找个人互相饲养,彼此慰藉罢了。
亲密关系中真正给双方带来温馨快乐的沟通其实大多数不是所谓的“心电感应”而是脚踏实地的从对方表达出来的内容中去体会他的情绪,同时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虽然好像显得不那么浪漫,但也正是在这种坦诚中,我们才能一步步接近一个真实的对方,一个不断健康成长的亲密关系。
|